顯示具有 社會事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事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0月6日

[the Day] 029 -彩虹圍城

心血來潮把在「彩虹圍城.婚姻平權」活動現場的照片傳給高中時的拉子朋友,她驚訝地問我是特地去參加嗎?然後說覺得我比她勇敢。然而,我並沒有承受她所承受過的目光與質問,從來沒有待在櫃子裡的我,只是想像與理解她可能感受過的痛苦而已,我並不覺得我比她勇敢。

不論是性傾向還是甚麼樣的難題,我相信每個人「各有各的煉獄」,而我們終歸要自己面對自己的問題,無法倚靠任何人來拯救 -- 最終的關鍵,惟有自救而已。

我出席這個活動,不是想要「救」誰,只是在追求我認為應該要這樣的社會而已。

2014年4月24日

[the Day] 009-白米購買客



今天早上到華山光點去看了《白米炸彈客》,下午緊接著又去聽主婦聯盟的入社說明會,算是半個台灣農業之日(?)。

說明會的最後,主講人問我們為何想要加入主婦聯盟?我說因為最近開始能自己煮了,而我本來就會選擇這類農產品,她說為甚麼?我愣了一下,實在也想不出為甚麼,只好說這不是很自然的嗎。

看電影時哭得太多,現在眼睛有點澀。

白米炸彈案發生的時候,我好像才國中吧,對這起案件非常困惑。在不特定場所放置炸彈,可是炸彈客的出發點好像是善意的?我弄不清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因此一看到這電影預告,我就決定要去看。

即使是看完電影的現在,我也只是更理解了台灣農民的困境,卻不知道站在整體的角度,不開放白米進口究竟是不是對的,以及還能做些甚麼。

電影裡有一個惹人厭的角色,叫作「攪和咖」,注意了一下英文字幕,譯作troublemaker,我想這個譯名就說明了一切。雖然惹人厭,但又不能完全不同情 -- 電影裡的一些被楊儒門罵過的角色都是這樣,雖然楊罵他們「只會出一張嘴,又實際做了甚麼」,但,放置炸彈真的對農民處境改善了甚麼嗎?

而下午在主婦聯盟的說明會,聽她們接洽、收購與小農契作的農產品,再回想起上午看的電影的內容……或許激烈的炸彈,與溫和的購買行為,對台灣的農民們都起了作用吧。

我不是白米炸彈客,我是白米購買客。

2014年4月16日

[the Day] 006 -島上的光譜另一端

今天第一次到環保署去,雖然我平時常常感到不解環保署都做了些甚麼事,但它還是確實存在的。

從捷運小南門站往環保署走,快到環保署時,我先被人行道和騎樓上滿滿的老人家們擋住,我心裡微驚,想道怎麼會有這麼多老人在這裡?難道他們也來為石虎請命?不久後看到頭戴繡有國民黨黨徽帽子的人往環保署後側走,這群老人家們紛紛高舉握拳的手為他大喊加油。

心下疑惑的我再往前走,才發現這還真是一場世代之爭。那些老人家們大概是從苗栗包車上來的支持者,而警察用壓克力長盾圍起的另一邊,是為石虎請命的青年們。

為甚麼那些老人家可以這麼沒有猶豫、滿懷熱誠地為破壞石虎棲地的開發案高喊加油,我想他們的心中應該也有某種他們十分信任、而且熱切期待其來到的未來才是。

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家後再搜尋相關報導,始終看不到在道德上足夠正面、除了利益以外的支持開發的理由,反倒是反開發方,不管說得對不對,起碼提出了「外環道無法解決木雕街的雍塞」這麼一個正面回應支持方的論點。

我真的不解,除了短視近利、豬油蒙心,我想不出其他為這群天真熱誠地喊著加油的民眾們解釋的理由。他們真的只顧自己賺錢了嗎?他們真的一點也不想關注自己以外的其他物事嗎?

看著報導說,環評會中,鄉民代表自陳當地人拿石虎打牙祭,我不禁愕然,不得不開始思考 -- 在同樣一座島嶼上,有一群人站得離我們這樣遙遠,他們愚昧、短淺、自私得這麼固執,而我們真能說自己對此一點責任也沒有嗎?

2014年4月13日

[the Day] 003 -後陽台牆上的貼紙

無業的第二天,開始試著整頓自己,把房間堆疊如山的冬季衣服丟進洗衣機,要晾起時無意間發現3/30上街拿到的貼紙,似乎跟著當時穿著的T-shirt一起在洗衣機中飽受摧殘,卻還未完全喪失黏性,被我弟隨手貼在後陽台的牆壁上。

還過沒有幾天,服貿的消息似乎已經漸漸淡了,七個版本的兩岸監督條例迅速付委,但後續的政治角力仍相互僵持。新的議題又因中正一分局而起,世間紛擾,我上街時看著市場來往梭尋食物、公園裡散步運動的人們,包括我自己,面上神情一如往常地平和,我不知道這當中究竟有多少人知道政府正在做甚麼事、而那些抵抗的人們又在想甚麼。

我還在調整自己的姿態。

2014年3月30日

[365/365]

今天是2014/3/30,是截自目前為止,台灣發生過最大規模的靜坐抗議活動的日子。每當朋友問我今天會不會到,我都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會啊。「這可能是最後的機會了」,晚上我爸打電話給我,說到這次學運時,這麼說。
是的,國民黨尚且如此,共產黨更是無可想像。我早起寫了兩張A2大小的標語,中午和朋友會合時,再把它貼到朋友帶來的紙板上。這是我第一次製作遊行標語,但其他朋友看到,卻說我的標語下得很弱。

被批下得很弱的那張寫著:
「ECFA架構下的
服貿沒有
國際仲裁庭
但台紐FTA有。」

被批評後,我自己也覺得真的是很弱……
這種場合,過於理性的訴求似乎真的是沒用的。

另一張是照片中有點反光的那張,畫了一個黑箱中的台灣,寫著:
「TAIWAN
is
NOT
for sale」
這張被說好一點,但在貼的時候貼錯面了,弄成它的反面是印著蕃茄圖樣的紙箱外貌。

在中山南路終於找到位置坐下來後,我拿出背包裡很沉重的《基地規劃導論》來讀,坐我右首的一個銀髮阿姨突然問我是不是讀景觀系的,我說不是我是唸建築系。

後來她一直說你們這一代好棒,你們學生辛苦了,要準備考試吧?我傻笑著點頭,後來才想明白,她可能把我當成現役大學生了,以為我在準備的是期中考,而不是國家考試……

讀書之餘,我想標語板做了只舉一下好可惜,就又在那塊很弱的標語板背後寫上在中山北路上看見的標語:
「沒有暴民
只有暴君」

然後一面低頭看書,一面把標語板扶在頭頂上。銀髮阿姨拿過我的板子說,你專心讀書,我幫你拿。總之,後來我的兩塊標語板就分別被旁邊的熱心阿姨阿伯輪流舉著,又放上了再旁邊一點的嬰兒車上,最後被來參加靜坐的一對小姊弟拿去蹦蹦跳跳地高舉著。

純 真的小孩高舉標語板當然很引人注目,馬上吸引了一堆人拍照,小姊弟看來十分喜歡這種受大人們稱讚、拍照的待遇,拿了好久,甚至還被鼓勵去“繞場”一周(只是中山南路接近忠孝東路的這一段而已),大人們紛紛為她鼓掌。「沒有暴民、只有暴君」甚至成了我們這一區齊呼的口號之一。

最後那兩塊板子我們也沒有拿回來…本來有猶豫一下是不是離開時要問他們是不是想留著板子的。

看到這麼小的孩子高舉我做的標語牌,心裡有點感慨。他們真的了解這整場運動是為何而起、其中有多少不同觀點的拉扯、而不同觀點背後又有多少理論支撐嗎?如果幾年後我們失敗了,共產黨接管了台灣,或她成了一個明星想要往中國發展,她會後悔她在今日舉過牌子被人照相嗎?

然而想這些也沒有意義,我希望她的父母也是以正直善良的態度在教育著她,讓她能成為一個堅持而善良、昂首闊步地在世上行走的人。

今 天的照片是我365 project的最後一張照片,我很高興是以今天、這樣的照片作結。我希望我們都能活在一個自由、平等,所有人都能適才適所地獲得適當的發展的社會。我們 將坐在地上,沒有芥蒂也不需擔心地與旁人談笑,就像我身旁的銀髮阿姨說的:不用擔心,這裡的都是好人。

2014年3月27日

[364/365]

今天在立院周邊聽了一場經濟學家對服貿的看法、和一名執業律師無償解答任何有關此次運動、服貿的提問。街頭的公民課,無比珍貴。

2014年3月21日

2013年8月18日

[280/365]

今天為了作為反拆大埔的人頭之一而到凱道去。這類活動,我的心情並沒真的以為可以改變甚麼,但既然有空,不想不去表達「我也在乎」這件事。多一個人表達在乎,集結起來給媒體、給眾人看。

想說的話有很多,因為太多了,所以現在不說。
想要以後有朝一日去唸都市計畫,想要有朝一日能夠當上某個城市的市長,想要對眾人允諾一個美好的城市。

我知道,我該做的事不是在這裡,是在我的圖桌上。

2013年8月8日

[港口] 社會事件

2013年整個七月,台灣的新聞媒體完全被洪仲丘死於軍中的事件所占據。這個事件的消息剛出來時,我就已經從PTT上讀到,然而,我完全沒有想到,這件事後來會演變成這麼大的社會事件。

以一向的經驗來說,「台灣(軍中)哪裡不死人」已經是一個似乎廣被接受的事實,軍中冤死的案件何其多,從我小時候起就偶有聽聞,加上沒被我聽聞到的、以及軍方和社會漠然、滿不在乎的態度,實際發生的應該是個令人吃驚的數目。

為甚麼偏偏是洪仲丘這一件、為甚麼偏偏是這個時候?我至今不解,只能解釋成是某股流向終於匯聚到了一塊,擁有了超過一個程度的力量,於是一次爆發出來。

相較於同時期發生的其他社會事件,我個人認為洪案不是最重要的;比起來,我認為苗栗大埔強拆張藥局等四戶的事件,加上其後續抗爭結果,更嚴重、也更荒謬……不,論荒謬程度,事情發展到後來我已經無法比較了,睜眼說瞎話的國防部,和弄傷和平抗議者的警察,以及政府在這一連串事件中一貫不僅是麻木不仁,簡直是冷硬殘酷獨裁獨斷的舉措,都讓我對從小時候累積起來對這個國家的認識,完全崩解。

許多時候,我感到我「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一個投身為社會運動的人,一個「職業運動者」;若不是我找到更想做的事、且相信著我去做這些事能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我早就成了現在每天趕場著去被警察拖走的抗議者了。

直到現在還是很有向政府機關或官員們扔汽油彈的衝動。

但是,不行。

我應該更把心力放在我能發揮的事情上,那也是我的快樂所在。
這實在有點辛苦。


2013年8月3日

[275/365]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街頭參與社會運動,或者說公民運動。這經驗相當令我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