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0月20日

[港口] 台大社科院

昨天和pont與Kevin約好了早上要去看台大社科院,未料我爆睡而大遲到,因此才有了上一篇在搭捷運的時候用手機發的愧文。尤其想到pont是從金山特地過來的,我居然還比他晚這麼多,完全想要一頭撞死。

台大新的社科院建築是2013年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得主伊東豊雄設計的,雖然他的確有一些我很喜歡的作品,不過我並不認為他的每一棟作品都十分出色。儘管我十分懷疑他為社科院做的圖書館有抄襲萊特的嫌疑,但再怎麼說也是大師作品(笑),至少它近在咫尺,不可能去美國看萊特原作的情況下,來看個膺品也沒甚麼不好。

雖然圖書館現在尚不對外開放,無法實際進入館內體驗蘑菇森林的氣氛,不過仗著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我們還是若無其事地走過警衛身後,混進了社科院大樓。

pont與他的同事對建築的看法稱得上道地,或許是藝術家對空間的精神與感受也較常人敏銳一些吧。不過最可貴的,是接觸平時接觸不到的視野與意見。

「這棟建築和周圍的建築有融合得很好嗎?」

Kevin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武斷地說沒有。我覺得那只是每個建築師在受訪時必然會說的場面話。想要與周邊環境融合甚麼的,是啊大一時老師的嘴上就總掛著涵構涵構,就像文青必讀資本論一樣(我沒讀過所以不算文青),建築人言必稱涵構,大師又怎能例外呢。(注)

不過我還是喜歡它的,就算它的圖書館虛矯造作、自以為是,就算它巨大的量體沒有再與道路做出更多更好的介面處理,但整體來說,它仍營造出了舒服的空間。如果我是這裡的師生,我對這樣的環境應該是滿意的吧,只是以一個普立茲克獎得主來說,我覺得這也只是還好而已。

相當長型的量體與動線應是設計時要克服的難題之一,大樓中間夾入長條狀的垂直挑空、嵌入數個對外挑空的空間,使得人們穿行於沿直線排列的辦公室與研究室之間時,不至於覺得走廊漫長難耐,也使整座大樓即使量體本身巨大,內部卻能擁有通透輕盈的空間感。

台大社科院大樓中一處挑空空間的俯拍照片


因為Kevin對於建物中廁所配置的位置感到苦惱,所以我也特別提示他注意這座大樓中廁所的位置。盡量引導他感受與想像這些不同的挑空空間、還有各開口處的景觀與光影的處理。

把茶水間以玻璃盒的方式置入每一段長廊中夾著的挑空空間的設計,則讓我感覺新鮮;這樣的設計也顯示了設計者溫暖的用心。

在每層長廊裡梭巡的時候偶然看見了一扇門上貼著「石之瑜」的門牌,笑著指它招Kevin來看,Kevin卻問石之瑜是誰。

這天我們在社科院大樓裡來回徘徊直到下午三點,才終於因為太餓了而離開。



--
注:關於涵構主義的說明


2014年10月13日

[the Day] 031 -看建築

今天一大早就和同學們一起到宜蘭去,準備花上一天讓對建築還很陌生的同學,好好地實際體驗與感受各種建築空間。今天宜蘭的天空與陽光澄澈明亮,風則狂亂地起伏奔走,是相當適合看建築的日子。
同學說我很適合當老師,老實說我也這麼覺得,這和學歷之類的無關,但我覺得我擅於將我所體會與思考的內容,加以組織後轉化為言語表達。

最後得到了同學在其他科目上的回饋,頓時覺得這幾天來說話說到嗓子都有點啞了,也值得了!

2014年7月27日

[the Day] 025 -朱銘的天空

早上畫完敷繪模擬考(模擬的結果是failed),下午去看淡水法鼓山。法鼓山的建築就像之前同學說的,很棒。雖然強調簡約樸素,但看到的都不是些便宜建材,到底該說它低調呢還是奢華呢。但法鼓山系列(?)的建築有共通的優秀特點,目前為止我都很喜歡。

旁邊就是朱銘美術館,現在有夏夜免費的優惠,於是難得入園去看了展覽。當然我也覺得朱銘的作品很不錯,他的盛名是當之無愧,但平時還是不會主動想看。像照片這樣的光景,我想就是朱銘的天空吧。

2014年7月26日

[the Day] 023 -建築的拆除過程

內湖的德安百貨,從我搬來內湖前,就因為工作而知道了它總有一天要被拆除的宿命 -- 其實哪一棟建築不是呢?不過它的終末卻拖了很久,各種消息漫天飄傳,最後等興富發的建案廣告開始發送,我才確定了這塊土地的最後買主。

儘管所學所用都是建築,但我對工程的知識卻始終有很大一塊斷裂的缺口。比如說,這麼大一棟樓,究竟該怎麼拆呢?我曾想像過會不會像電視上那樣,用炸藥爆破呢?大概不會吧,但該怎麼拆?從最高樓層開始拆嗎?今天經過,發現好像還是從低樓層開始破壞起啊?如果能架一台攝影機,紀錄它被拆除的完整過程,應該會有點意思吧。

2014年1月1日

[330/365]

2014年的第一個小時,我就因為在新加坡搭公車時不知道下車時如何刷退(?)而蒙上逃票罪名的陰影。現在雖然滿身疲憊地搭捷運平安回到旅館了,但心中一直懷著「會不會突然卡片就不能用了」的不安。這就是2014年嗎?要說有甚麼願望,就是平安回國吧。XD

沒有願望,只有計畫:我今年要考上建築師。就這樣。

[329/365]

今天搭上新加坡的觀光巴士,雖然買一日票可以不限次數上下車,但因為坐在車上看建築太舒服了、下車走路又走得太累了,所以只在牛車水下了一次車。
看著新加坡時,心情很複雜。羨慕人家屬於她自己的得天獨厚的好,但又覺得那麼台灣應該也能做到 -- 不是完全模仿新加坡,而是學習她包裝、發展自己的精神,讓台灣完全發揮自己的魅力,並且把台灣變成一個更適合人居住的地方。

比如說牛車水的佛牙寺吧,其實它也是一棟RC建築,只是在一些仿木構造的裝飾上(在這情形真的只能說是裝飾了)用木作做出假的樣子來而已。但整體卻極富東方特色,乾淨、卻不失佛寺的樣子。

我常常想,造成新加坡與台灣的差別,肇因究竟有哪些呢?

2013年12月30日

[328/365]

今天是到新加坡觀光的第一天。到中午抵達新加坡為止,除了想睡覺之外幾乎是甚麼感覺也沒有,一出機場馬上就因為機場到市中心沿路的樹與建築們大為興奮。新 加坡有很多高聳的集合住宅(看起來約二、三十層樓上下),幾乎全是刷漆的,鮮有像台灣一樣貼石材或磁磚的表面。新加坡沒有地震也沒有颱風,每四年會重新油 漆建築外觀,所以看起來總是乾淨漂亮。

雖然預定的是WOHA設計的Parkroyal on Pickering Hotel,但不知為甚麼接機的人員卻說因為該飯店爆水管了,所以把我們轉往另一間烏節路上的飯店。儘管新加坡的旅行社說已經幫我們房間升了三等,但就像 我的旅伴向他們反應的一樣:我們就是為了那棟建築才來新加坡玩的,你在這間飯店就算把我們升到總統套房,我們也不要。這個意外讓我們抵達飯店後就開始打跨 洋電話和旅行社連絡,沒辦法出去觀光;幸好最後交涉成功,我們回到了原訂飯店,發現它真的和照片上長得一模一樣!XD 瞬間對這趟旅程重新感到滿意,它真的太太太棒了!

而且飯店以低姿態表示願賠償我們損失的時間(這還真的很重要,我們的行程被打亂並重排 後,只好忍痛刪除了一個點),於是我們被招待吃飯店的晚餐。新加坡的餐廳,前菜、沙拉、主菜、甜點、飲料…都是分開點並計價的,總加起來的金額實在很驚 人,飯店人員本來說是招待一道主菜,雖然後來面有難色地說讓我們隨便點,但我們想還是不要太過份好了,拿起英文菜單我隨便點了一個澳洲牛肉的主餐,沒點其 他的;但我的旅伴等侍者走開後,跟我說:你還真不客氣耶,那道折台幣一千一百多……

我不是故意的啊,我只是點菜沒看價錢而已……orz
最 後送上來的餐雖然看起來很少,但其實超好吃!而且我也有吃飽。晚上小睡一會後,又回到烏節路看他們的耶誕節慶燈飾。烏節路是新加坡最繁華的商業大街,類似 台北的忠孝東路這樣。但我們完全沒有注意商品,只是一直看建築和街道。光是這樣我已經覺得很興奮很滿足,覺得來新加坡太好了。

昨天行前才被一個朋友說「會去新加坡觀光的就是建築狂」,突然對我的旅伴有點抱歉,但發現他也跟著看得很開心,能有契合的旅伴真是萬幸。

2013年11月24日

[314/365]


今天也是上午、下午連續兩門不同課的校外教學,也累煞我也。早上是都市計畫概論的大稻埕參訪,這是我第一次到迪化街來,這裡比我想像得還要好。
以前我個人的偏好是不喜歡紅磚紅瓦的,但最近一連看了南園、迪化街後,對紅磚紅瓦的印象開始好轉。我不曉得為甚麼我以前會對紅磚瓦有比較差的印象,但現在開始我更體認到沒有真正難看的材料,只有難看的搭配與設計。

晚上回學校時順便看了下一年級的學弟妹們貼出來的正圖,本來聽說這一班有很多事務所的人,應該實力會比我們這一屆好很多,沒想到是誤傳,其實只是有很多做室內設計的人,而圖面的品質普遍來說是比我們差的…。實際一看之下,果然是我們班去年沒修、今年才修設計的同學表現比較好,可謂鶴立雞群。有一個也沒有建築背景、在營造廠做行政工作的同學,到了今年做出的設計、畫出的圖,都達到一定水準,我看了他的模型後力勸他保留這套圖模(他說以前他都評完圖就丟掉),因 為真的很好。

臨走前不小心對一個我覺得還不錯的模型多所稱讚,結果就是一個在上週的校外教學中,我不理他他不理我的老學弟,變得對我敬禮喊學姐還問以後可不可以請教我設計的問題。

在學校的大部份時候,我是保持冷漠不想新認識甚麼人的,尤其對不喜歡、或是感覺不對盤的人,更是眼神能不對上就不對上、即使對上了也像是看到一塊石頭般地忽視。然而不知不覺間,大概因為與班上同學相比,我的設計製圖能力較強,加上如果要我評論的話,我總是會說出被評論者的優點、好在哪裡,所以變得和愈來愈多人友好了起來,居然和我原本入學時抱定的「不和他人產生非必要的關係」完全不同。

無論是甚麼樣的作品,找出其優點來加以誇獎,肯定其用心與成果後,再說它的缺點,我認為這是作為一個老師應該要具備的能力;然而不是所有老師都會這樣做,所以我對確實如此鼓勵學生的老師,更懷有一分敬意。不管是甚麼人,我覺得懂得看出別人好處的人都值得尊敬。不習慣這麼做的人或許想不到,自己對他人的誇讚與肯定,能對整個世界造成多麼良性的效果吧。

2013年11月18日

[313/365]

昨天和今天,連著兩天都有校外教學,尤其今天是租遊覽車到新竹的南園和台中的諸多景點,一整天這樣下來,回到家都已午夜十一點半,實在疲憊不堪。
圖是新竹的南園,上面用來描樑畫棟的金線,全是純度98%的金粉,這座南園主人的書房還做成古代帝王才能使用的四面馬背,真是相當囂張。XD
幸好這主人雖富貴逼人,但品味還不差。撇除對南園主人的主觀厭惡(?),我還是覺得有這麼一座雅致的院落留下來真是太好了。

2013年9月8日

[289/365] 齋明寺與農禪寺

下週就開學了,把握開學前的最後一個週日,去看看齋明寺。

同為法鼓山旗下的寺院,忍不住想和也是這個暑假中看的淡水農禪寺拿來相提並論一 下。農禪寺和齋明寺都採用了大量的清水模施作,施工品質及設計細節都同樣地精緻細膩,或許業主同為法鼓山的緣故,主色調也都是灰色,在門窗門牌等諸多細節 上都作了一致的色調選擇與形式設計;農禪寺前的鏡面荷花池更是點睛之作,將整體的意境與氣氛烘托出形而上的空靈境界。

然而,硬要比較的 話,我還是給齋明寺較高的評價。齋明寺是增建案,在增建之餘也對既有的齋明寺做了修復工程,雖然不知道原寺修復工程是不是也由孫德鴻一齊計畫主持的,但總 之齋明寺綜合了原有建築、既有地形、保留植栽等條件後,作出了「不以建築為主角」的設計,許多細節可見建築師的設計手法,但整體上卻不賣弄這些精巧花梢的 「設計」,而盡量減去那些建築人難免想要展現的奇淫技巧,最後留下來的樸實低調、與周邊環境親密融合的尺度與量體,呈現出非常舒服親切的可愛院落。

剛巧去的時候正是四季中氣候最宜人美好的秋季假日,許多家庭帶著小孩,在感覺寬闊、但占地其實不大的齋明寺中遊戲散步,展現出建築與人、人與環境都輕鬆親密的氛圍。

整 個齋明寺最惹人喜歡的,其實是庭院中那棵百年樟樹。懂得留下綠地與老樹,謙虛地順伏地形而建的齋明寺,做了最好的設計就是壓低自己的存在感。農禪寺那誇耀 般的大塊量體當然大器且隱有棒喝般的禪意,但齋明寺留給人細細思索人與環境的空間與關係,又是另一種風情。兩者我認為都是傑作,但會為齋明寺給予較多的喝 采。

2013年8月18日

[279/365]

今天去看代謝論建築展。雖然身邊的老師同學去過後都大力推薦,但我不禁懷疑那是不是他們親日的緣故。

在我來看,展覽本身是很充實,但是代謝論本身……

它是很先進的思維,即使在今日也是;但是關於那些都市規劃的部份,我覺得並沒有比科幻小說家務實到哪裡去,甚至我覺得高超的科幻小說或許還對未來都市描寫得更好、更有可能性。

都市計畫不可能純以建築的角度去看,雖然黑川紀章說「接下來要以更能展現個人性、特色的建築去發展」,但事實上他做出來的中銀大樓就像代謝派作品後來銷聲匿跡的原因一樣 -- 光從外表上來看根本無法區別出每一戶的個性,更遑論展現個人的特性了。

我開始覺得建築師、都市規劃師的培養過程必須要加入心理學、社會學的知識(我自己也常感苦於這方面的知識不足),若還死守著「住宅是居住的機器」,那麼只是在建築師在展現自己的奇淫技巧,沒有真心體會人類是甚麼樣的生物、在需求著甚麼樣的建築。

這樣的批評從我這麼一個毛頭小子說出來,大概是太過冒犯也自傲吧,不過卻是我目前真誠的感想。

2013年7月15日

[270/365]

今天去了十三行博物館,然後是淡水的農禪寺。也許是原本對十三行博物館的期待過高,實際到訪反而覺得有點失望;當然這是一棟很有趣的建築,不過和蘭陽博物 館相比的話,我覺得十三行博物館有點兒過於玩弄建築手法了。它仍然是一棟不錯的建築,也成功地成為改變了八里的地標。但是啊…還是覺得有點過了。

至於農禪寺倒是很棒,不管是量體、材料、整體意象,以及細節,都有相當水準。這讓我更想去看看桃園的齋明寺了,想比較一下這兩棟建築啊。

2013年7月7日

[266/365]

因為要到建築書店去比較兩套書的內容,所以來到書店面前的西本願寺。根據立牌上的介紹,這棟建築結合了日式的入口「唐門」,以及洋式的紅磚建築本身。奇妙的是,看起來並不違和。

我試著想像了一下中國式的入口和西洋的建築形式結合的樣子,卻怎麼想都覺得怪。日本人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是因為悄悄地把日式入口的柱式抽換成西洋古典形式嗎?還是本來日式入口的屋頂就很百搭呢?

真是奇妙啊。

2013年7月1日

淪為建築實驗場的宜蘭


(本文於宜蘭班遊歸來後發表於FB班網)

趁著剛回來印象最深刻的時候,想跟同學們分享這次宜蘭行的心得。
行前才正好在雜誌上讀到黃聲遠對蘭陽平原的看法:

整個蘭陽平原上根本就沒有「自然地景」,是「農業地景」,整個蘭陽平原本身是人的意志所構成的狀態,只是綠綠的而已。其次,這個農業本身也不都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人被綁在土地上也有殘忍方面的,它會有很多限制,會有奇怪的壓力。

尤其是第一句話給我震動最多。宜蘭並不是一個「自然」的地方,它是美麗,但不能說是自然。都會的人們會嚮往的地方正是這樣一個所在:它不自然、不原野、不山 林,不埋伏著蟲獸蛇蠍,對人類沒有威脅,但又有足夠大的廣闊綠意,讓人類與生俱來親近土地的本能得到紓解與滿足,天寬地闊,山勢婀娜,海水正藍。

在這片土地上冒出來的獨棟建築們,也是這樣一個折衝後的結果:不是山林曠野中就地取材搭建而成的木屋或石板屋,而是更多地展現人類文明與田野意趣的別墅,登記為農舍,實際使用為「豪宅」,或是一夜價格甚至可以超越礁溪老爺飯店的「民宿」。

只是我們都是未來的建築師、或至少是建築人、建築相關行業的從業者,我覺得我們可以想得更多一點。

從開放農舍申請之後,蘭陽平原成為新銳(?)建築師的建築實驗場,到孫德鴻多年前狗吠火車的〈建築師與農舍〉、〈社會責任是什麼?〉,對安藤忠雄大談農舍非作農用的弊病:

「糧食安全永遠是國家安全的重要課題,失去了糧食掌控權的國家,只能任人宰割,而足夠的農地面積正是糧食安全的基本前提,所以農地當然不能任意非法使用」

「這些住在豪華農宅內的退休公教人員與富商,取得農民資格後,並未從事生產,反而享有便宜的農保,甚至休耕補助。而且因坐擁農地,不必繳交地價稅,這有公平正義可言嗎?」

至今,這個現象還是沒有多少改變。

我並非完全贊同孫德鴻的看法,因為假設,台灣因為戰爭之類理由而無法向國外進口糧食,那麼大概也沒法進口石油了,而在台灣斷糧前應該其他更多器具會先停擺,保留大量稻田是否真的那麼有用?

但是,如果政府認為是必須的,那又為何放任這種現象?(有啦,是有修法)建築師們,又為何繼續鑽此漏洞?江上往來兩條船,一為名,一為利;就算不為賺錢,多少建築師們也夢寐以求一塊寬廣美好的基地,放手做他個淋漓酣暢的好設計、成名作!

承上,我並非完全反對這種事,只是,我也喜歡宜蘭,而且我對她的喜歡,讓我對這種現象不自主地感到厭惡。

「農舍」一棟一棟冒,要到甚麼時候,我們會覺得農田好像沒那麼多了、田中央的房子漸漸地讓視野不再青蔥一片,開始感到「宜蘭也太商業化了」,或是不再能滿足都會人的假日田野遊趣?

也許是三十年後、也許是十年後,但總之,到那個時候,我們失去了現在的宜蘭,那我們平日困守在都會之中乾枯飢渴的心靈該何去何從?

找下一個「宜蘭」嗎?反正蘇花高終究會開的,到宜蘭這個「建築實驗場」終於被搞爛以後,我們就換到花蓮、台東去嗎?

我只要一感到這個可能,就無法大聲地說「我愛宜蘭」,因為作為一個建築人,我對宜蘭的愛,很有可能毀了她。

我不是在要求各位都和我有同樣的想法,我只是覺得,既然都到宜蘭走這一趟了,也在蘭陽平原上留下許多快樂的回憶,那麼,為了這塊土地稍微多思索一點,也是對她的一點回饋吧。思索之後,大家的結論未必要相同,但至少,有試著為她想過。

[262/365]

今天是初次班遊的第一天,下午看了一直很想進去一探究竟的宜蘭衛生所,發現雖然建築的外型很可怕,但空間尺度與動線安排、細部等,其實做得很好。
接著再到羅東的文化工場,更對黃聲遠開始真正感佩。從今天開始,我正式把他放進一個值得我敬重的建築師名單裡。

[263/365]

宜蘭班遊的第二天,今天看到最喜歡的是宜蘭社福館。它激發出很多想法,和志同道合的同學討論也真的很愉快。
不過也同樣,累壞了~

2013年3月24日

[216/365]

這是我們的全組基地配置。
這次的題目很奇怪,要求每組一起做總配置的規劃,但我們這組簡直一盤散沙,似乎大家都在期待老師丟出配置來照畫就好。老師大概也看穿這一點,硬是不肯畫,寧可和大家打屁聊天。最後採用一個學長的規劃,但意義不明的鋪面線太多,乍看之下還以為他在畫籃球場。
無奈之下我把各鋪面區塊上了不同的hatch,勉強把它合理化,但仍有一些區塊是不知如何是好的留白。

把這張上鋪面材質前的圖給同學看並抱怨「這麼多條線到底是要畫籃球場嗎」,被同學回以「老師會問你籃框呢」;上完鋪面後,說同學問我到時候上台該怎麼說明這個景觀鋪面的設計,我自暴自棄地答「就說希望台灣還能再多籃球一項國球啊」。

如果有時間,一定要把它改掉。-_-"

2012年10月15日

[115/365]

今天第一次知道原來還有叉燒餐包這種食物。說真的還滿好吃的,但很容易飽…

飯後和朋友一起看了《逆光飛翔》,對劇中視障者光是要走從宿舍 到教室間的一段路就要學習、記憶那麼久,深深感到無障礙設計的重要。一般人也許會思考「如果我是他的同學,我會不會主動幫他」,但作為一個建築設計者,我 們卻可以想「如果我來設計他的學校/宿舍/生活空間,我能不能讓他不需要別人幫他」,這既是社會責任也是我們的驕傲所在。深有感觸。我以後會更重視無障礙 設計這回事的。

最後和朋友還依依不捨地在西門六號出口前站著閒聊了一個小時左右,甚麼有營養的話都沒講,就只是和他們一直說說賤話(?),即使這樣也令我感到幸福滿足。我是多麼喜愛你們啊,我難得的朋友。

2012年10月11日

[112/365]

神在森林裡。
假日趁著晴天到烏來去,忽然被篩著陽光的樹木感動,於是決定把這個當作這次教堂設計的概念。因此,突然非常在意透過各種材質與罅隙從頂上落下來的陽光。

2012年9月30日

入口語彙?

台北實踐大學的圖書館實在很…奇怪,一樓做得這麼漂亮,但一走近時才看到門上貼了「請由B1入口進入」,而且我竟然忽略了那座樓梯而離開它去到處尋找所謂的B1入口在哪裡;路上攔了看起來像學生模樣的男生問他入口在哪,他說我不知道,沒去過圖書館。

最後回到圖書館前才在心中笑罵自己剛才的愚蠢,旁邊不就有座明擺著的戶外樓梯嗎。但到底為甚麼要把入口放在那麼不顯眼的地方,究竟是建築規劃的錯誤,還是使用規劃的失誤呢?

*照片並非實踐大學圖書館,而是從圖書館外的一樓半戶外空間往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