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6日

[線團] 夜巡者

《夜巡者》這個書名是我在……大概是去年吧,回高中母校探訪從前的導師時,從她那裡聽來的。她訝異於我沒聽過這本書,大概是因為認為我很愛看小說,應該會把所有擺在書店架上看起來有趣的小說,像喜愛塵埃的日本妖怪舔陳舊倉庫那樣,全都讀過吧。如果是高中時的我,確實很想那麼做,甚至想把圖書館裡的所有小說也一一讀過。

可是我在得到自由之後反而不再那樣看小說了,當然,也不寫了。

最近我刻意押著自己讀點書,太艱深嚴肅的如果還嚼不下去的話,就從小說開始好了;於是我到租書店裡去,找不到本來想找的書,看見這本就借了。

租書店的櫃台妹妹看起來大概不到二十歲吧,熱絡有禮地對待客戶,即使對我這個新面孔也很想攀談幾句的樣子,可惜我一向習慣對陌生人封起門戶。她邊幫我辦著資料登記,一面說「哇,好厲害」,我知道她是在說「看這麼厚、這麼多字的書,好厲害」,那是一句善意的攀談,可是我故意裝作沒有聽到。她問我看一個禮拜可以嗎?我想了想,我是不可能下週才還書的,因為下週我不在台灣;但是只要這本書確實有趣,應該三天內一定可以看完。

剛剛我開始讀它了,是夠有趣的一本小說。我應該可以在明天讀完。

在還沒看完之前,我未看先猜(?)那個頭頂有著巨大詛咒漩渦的女孩,是
被自己詛咒的。而且我非常自信我一定會猜中。

2009年8月23日

[線團] 序

根據經驗,在讀教科書類的、教給讀者知識的書藉時,最好先讀序再開始讀書的內容,因為序裡面常會有重要的、關於整本書中的知識的概要整理,無論那是在說「這些知識能用在甚麼地方」、「要如何有效率地獲取這些知識」、「這本書是如何切入或整理這些知識的」…都是很有用的讀前準備。

相反的,在讀小說的時候,我絕對不先讀序。好的小說是本身就好,不會因為序或導讀寫得好而變好,如果需要先讀過序才能讓讀者好好地享受其中趣味,我認為這樣的小說本身是不及格的。

可是我發現在讀現代小說,尤其是日本小說的時候,常會有這種困擾--小說本身寫得很有趣、棒極了,於是忍不住想道到底是怎樣的人寫出了這樣的作品呢?真想多瞭解作者的想法、與這本書的寫作背景啊,結果偏偏這樣的小說就酷得很,完全不附序或跋。

能讀到一篇很棒的小說、又在這之後又能貪婪地舐完作者所寫的序或跋,那真是滿足的閱讀體驗啊。有的小說是在閱讀小說本身時就覺得無聊,這種時候看不看序都無所謂,反正就算序寫得再精彩也沒用;但遇到很有趣的小說、作者卻沒有留下隻字片語(哪怕是感謝誰也好)作為序或跋,真是非常非常令人心中的某部份感到飢渴。

如果有一天成為能夠寫出有趣小說的作家,會不會在自己的作品後留下序呢?我想應該會有一些人,是為了挑撥讀者飢渴難捺的情緒,而故意忍耐著不寫序的吧?

還是會有這種幼稚想法的人只有我呢?

2009年8月17日

重建家園

我一直對「重建家園」一事感到迷惑;有些地方是不該住人的,那重建家園的意思是要把那些地方重新建起村落、繼續住人……嗎?有些地方是不該種植所謂經濟作物的,以後還是要繼續種下去嗎?

不以這次災害為例,因為太敏感了。就說高山上的溫帶作物吧。好像總有印象,梨山上每逢颱風,很容易傳出作物全毀、道路崩塌等事,但是好吃的高山梨啊蘋果啊高麗菜啊,甚至是台灣的有名農產品了,我們要放棄它嗎?但說不放棄它,難道要繼續在水土已經難以保持的地方,種植淺根植物嗎……?

台灣真的要發展觀光嗎?我支持台灣發展觀光產業,但卻不覺得政府有心要做。觀光不是蓋蓋漂亮的景點建築、一時招徠大量觀光客就算了的,台灣若不能建立自己的特色,觀光就不能真正做起來。

我認為台灣要發展觀光,要從兩方面著手:文化、環境。這兩方面也是相輔相成的;有足夠深度的文化涵養,才懂吃、穿、用、度,懂了,才能精,才知道取該取的、留下須得留的。環境也是,若沒留下豐麗的自然美景,台灣要對觀光客展示甚麼「非來此處不可」的優點?台灣一隅彈丸之地,非得精緻富麗,否則觀光客來過一次再不復訪,到頭來經營的還不是地攤心態,只
求賺得眼前?

大家都說台灣是家,可是有幾個真的好好為家規劃經營?前陣子看到批評風景區BOT案的文章,寫著「台灣的海岸線,是可以一吋一吋量著賣的」,不禁心驚。不是不能BOT,而是須得要求長久謹慎的BOT,不能讓人開發了、撈了十幾或幾十年利潤後,就跑了,海岸線的生態、地形、風景,卻被破壞了難以復元。

重建家園當然是重要的,只是不禁想道,我們想要的,究竟是怎樣的家園……

2009年8月10日

羊與牧者,M與S

我好喜歡*這張圖片啊……

塞住耳朵、閉上眼睛,甚麼都不知道。世間的人們啊,追求的常是類似這般的關係。魔女是殘酷的嗎?不,魔女慈悲地將人的思考能力輕輕拿走。西洋的宗教稱信徒是羊,而神或神職人員即是牧者,這樣的比喻如此鮮明地顯現了這類依託的本質--將自己身為人的能力捐棄,甘願為牛羊等無力判斷與抵禦的存在,轉而倚靠自己交付的對象來為自己驅走豺狼、決定牧地。

將自己降為柔弱無力的階層,仰賴那些仍保有智慧與力量的人,人類期待的就是這樣的事。愚民一事能夠廣泛普遍地成立,是因為民眾希望被愚。人們不在乎自己成為弱者或愚者,只要有可以依託的對象就會安心高興。宗教如此,政治上也如此 -- 有多少人骨子裡並不期待民主,而期待明君;明君是掌握了眾人所交付的權力的人,惟明君是擁有智慧、能力,並愛護羊群的牧者而已。

即使自己也可以擁有智慧、能力,並愛護自己的,卻寧可放棄這些,而把它們託給別人。想要當隻羊,這就是人的願望。

在性或私人心理上面,就發展成S∕M。這裡說的不是光捆綁、鞭打…就算成立的虐待與被虐,而是真正帶有心理意涵的SM,愉虐。M是被服務者。從某種意義來說,M是決定這場愉虐可以走到哪裡的人。當然兩人的關係必是相互牽引影響的,但並非一般大眾以為的,M只能承受S給予的痛苦而已。小心翼翼地、保持敏銳地探察瞭解M究竟能承受到何種程度、何種施予能勾出M更大的愉悅,正是S的責任。在相互牽動的關係裡,兩人會走到何種地步,有時是兩人都料想不到的。

但最精要之處,是S要連M的心裡脆弱、沉重、黑暗之處也一併承受。所謂的施虐只是逼榨出M的所有負面並轉移承擔的手段罷了。要做出怎樣的手段才會對眼前的人生效,每個M都不一樣,可是精神是像這張圖所訴的那樣的。

「封住耳目,不知不覺」,宛如赤子般縮在S的懷抱中,僅管S是施予痛苦者,但同時也是保住愉悅、擋去M真正想要躲避的折磨的人。病態嗎?不,世間有多少愛情都採取了這種形態在對舞。從狹義的男女愛情,到家庭內的親情,以及前面提過了的政治宗教意義,有多少愛情都採取這種形態在發展啊。

雖然不願意放下自己的力量,但怎麼說,我還是好喜歡*這張圖啊。

--
*圖為:


*此圖來自xxCRISP,在該圖下方並注有一行:耳を塞ぎ、目を閉じよ そなたは何も知らなくていい

2009年8月8日

[礁石] 關於我愛你

近來開著線上廣播,醒度晨昏之間,澈夜不眠時,都聽著一首又一首認識或不認識的歌。

張懸發新專輯了,這個不是從廣播中知道的,是在 BBS上先看見別人的板面貼了她的歌詞,對那歌詞留下印象於是多瞥了一眼,才發現的。
饒是如此,在廣播中傳出歌曲的間隙,聽到作為廣告的她的歌的節錄片段,仍然震動得快哭出來。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為甚麼會為了這麼一句就險些哭泣呢?是因為夜裡的感受特別纖細敏銳?還是因為想起自己所擁有的與失去的,立刻就觸動了藏在內裡的種子,眼膜不禁湧出淚水澆灌?

但如果認真定下心神想想,為甚麼我覺得我擁有的都是人生,我失去的也是擁有呢?那些我覺得曾從我懷裡崩解如沙一般流失過的,最後都以另一種形式回到我的心中安住,於是我擁有的,都是人生……。

我想我是為了有人唱出「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這樣的句子而哀慟吧。就為了有人那樣唱出這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