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4日

[鹽晶] 告白


把它看完了。作為一部(本來以為是)推理小說,到第一章結束的時候才稍微有點不同的心跳感,算是不夠有煽動力的。但接下來的不同角度的告白卻意外地令人期待,於是被吸引住整本看完了。字數不算很多的小說,以敘述方式算是成功的。

我特別喜歡班長和渡邊被同學欺負之後的那個晚上,交換喝著對方已經喝過數口的汽水,最後接吻,這樣短短的幾行。這兩個角色都有他們幼稚的缺陷,但他們高貴的部份,我很是喜歡。





不知何時起,我看的小說中,推理小說佔的比重愈來愈多。我不是個推理書迷,雖然不討厭推理作品,但不會認真地和作者較勁解謎,以這層意義上,我不算是推理讀者。小時候甚至有因為看了推理小說中描述的命案現場,對屍體恐怖詭異的死狀描寫得過於鮮明,結果嚇得即使看完了整本小說,還是只記得那死狀的描述,而不敢自己上廁所的經驗。我本來應該是不敢再看推理作品的。

我認為推理小說是特別難寫的作品。推理迷們享受著推理的樂趣,在閱讀並解謎的過程中,挑戰作者設下的迷陣與圈套;如果解出答案的話可能會覺得「這作品太簡單無聊」,所以作者得寫得讓讀者們既解不出答案、又在揭曉答案後覺得心服「確實是這樣沒錯,該給的線索也都給了,是我們能力不足」。

但如果只有精巧繁複的推理圈套的話,還不足以是優秀的推理小說。一本小說會被買回家放在書架上,應該是買的人認為「這本書我不會只看一次」才買 -- 至少我買書的標準是這樣,小說和電影雖然都是娛樂性質,但是小說能夠被隨時想起而重複閱讀無數次,每次閱讀依然生動鮮明,所以買小說帶來的價值遠比買電影票還高。

如果只是純粹的推理的話,就像魔術表演一般,真相揭破就不值錢了。所以推理作品特別難寫,不僅在於作者要精心設計出與讀者鬥智的陷阱,還要在案件推演的過程中,感動讀者,啟發讀者。

推理作品絕大部份皆涉生死,因為有死者的案件最震撼,死者死得愈離奇愈令人不忍,愈能帶給觀覽的人衝擊,這點是官能性的。在官能性的、戲劇性的死亡之下,人們開始思考生死的問題。從這裡開始是帶上或多或少哲學色彩的辯證,是人類面臨犯罪、死亡時的心理紀錄。
精彩的推理作品須得將這從官能性的黑色死亡中所提昇出的各色形而上思想演繹出火花,才能成為值得重複閱讀的文學作品。意即,無論是設計推理過程的技術,或是在生死與人生的抽象思考過程,都得有完美的演出,才能成為優秀的推理作品。

帶有哲思的魔術表演。

觀眾不止是想窺破魔術而已,要能讓觀眾留下來一看再看,需要別的刺激。
最近,我愈來愈常讀推理小說,並非享受推理的樂趣(雖然看的時候順著情勢稍微陷在作者的謎題裡困惑一下還是會的),而是嗜嘗作者們的哲思。
人不就是應該這樣的嗎?面對他人的死亡,想的不僅是「他怎麼死的」,還有「他為甚麼會死」,以及「他難道該死嗎」。對生命的珍愛、遺憾、憤怒……對死者、對奪走死者生命的凶手,在虛構的死亡故事裡,我們思考關於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